磨脚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磨脚器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常山战鼓震碧天

发布时间:2020-07-13 20:15:13 阅读: 来源:磨脚器厂家

三年前,在第七届正定“鼓王争霸赛”上,笔者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常山战鼓。擂台上,几十位鼓手身着戎装、英姿飒爽,他们边击鼓边舞蹈,叉腿挺胸,两臂圆抡,腾挪跳跃,神采奕奕。那一刻,常山战鼓波澜壮阔的场面和宏伟磅礴的气势深深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常山战鼓,这一民间表演艺术在当地有着怎样的群众基础?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如何繁衍变迁?这一狂欢式的文化活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传播?4月4日,带着这些问题,怀揣着兴奋与期待,笔者来到正定,开启了心仪已久的战鼓探访之旅。

驱车出石家庄市区北行20多公里,有一个近3500人的小村庄,村里不分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敲鼓,这就是被誉为“战鼓之乡”的正定县南牛乡东杨庄村。

东杨庄村有一条蜿蜒曲折的胡同,这个胡同被命名为“战鼓路”。行走在“战鼓路”胡同,听着当地老乡的介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那时,这个小胡同里,经常鼓声不断。空闲时,人们背上战鼓,拿上鼓槌,站在胡同里,练习击鼓,切磋鼓艺。

今天,“战鼓路”依旧,但它却有了新变化,各家都建起了造型讲究的二层小楼,墙上贴着光亮的瓷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现在的鼓声更加响亮,更加动听。

“战鼓路”胡同里,既有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有省级非遗传承人;既有家族式鼓队,也有左邻右舍组合成的混合鼓队。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小孩,大家都能即兴敲上几段。

《正定县志》曾这样描述常山战鼓红火的场面:“市井箫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

敲鼓,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战鼓路”胡同如此,东杨庄如此,整个正定亦如此。目前,正定县174 个村子中,战鼓队就达到160多支,参演人数近万人。

正定人爱鼓,爱得近乎痴迷。晚饭后,只要鼓声一响,乡亲们就会迅速聚集到一起,哪怕饭吃到一半也要马上赶过去。

“在庙会或传统节日,两个村子的战鼓队在演出时相遇,就会进行‘斗鼓’。看看哪个鼓队鼓声更响亮,花样更丰富,观众更多,不决出雌雄绝不罢休。”生活在“战鼓路”胡同里的村民左红伟告诉笔者,在村民看来,本村拥有战鼓队是关乎村子实力和脸面的大事。哪个村战鼓队的演员多、战鼓多、鼓点套数多、队形变化多是件引以为豪的事情。

观看村民自发组织的战鼓表演,笔者颇有感触:从鼓手到观众,可谓人人都“入戏”。鼓手在台上敲得酣畅淋漓,观众在台下默契地“一唱一和”,均是如痴如醉。也许这便是战鼓艺术的特殊魅力,也是村民们朴素的“集体欢腾”吧!

正定县文化局,一栋简陋的四层小楼。楼梯走廊里,挂满了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照片,其中不广东牛皮癣专科医院乏常山战鼓的身影。在这里,笔者见到了正定县文化馆馆长张刚路,听他讲起了常山战鼓的前世今生。

在正定,流传着这样一段战鼓传说。

三国时期,“常胜将军”赵子龙为了鼓舞士气,每次作战时,都要擂鼓助威,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后来他的一些士兵回乡,将战鼓带了回来,这就是今天常山战鼓的前身。

尽管只是个传说,但在正定人心中,擂起气势雄浑的常山战鼓,就如同回到了赵子龙带兵厮杀的战场。

“常山战鼓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据《正定县志》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至明代兴盛于民间。因正定历史上是常山郡所在地,故而得名。”与传说故事相比,谈起常山战鼓的起源,张馆长的讲解更显严谨。

常山战鼓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我们的战鼓特点突出:一是鼓点密、节奏快、花样多,极富表现力;二是套路多、曲牌多,而且都有军事特色,像《大传帐》、《二传帐》、《迈大步》等;此外,我们表演时都身着戎装,阵容整齐,气势逼人。”张馆长告诉笔者。

1973年,上海芭蕾舞剧团曾派人专门到正定研究鼓谱和敲法,并将全部鼓点录音,他们称赞常山战鼓是“所见鼓类中最有特色,最激动人心,鼓点最丰实的”。

作为正定鼓、舞文化的重要载体,常山战鼓的表演方式为边击鼓边舞蹈。少则10余人,多则300余人,或站成圆圈,或排成三角,或一字排开,面对面对敲,击钹打锣者或站中间,或列两厢,或与击鼓者相对,配合默契,出神入化。同时,配以“翻打”、“花击”、“绕脖”、“挽花”、“蹦跳”等优美动作,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如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如雨打芭蕉,欢快清脆。鼓槌翻飞,彩绸飘舞,让人目不暇接。

张馆长越说越激动,透过他眼中闪烁的亮光,笔者仿佛看到一个上百人的战鼓队伍在正定南城门摆开阵势,鼓声咚咚响,他们如士兵般神色庄严地纵情擂鼓、恣意拼杀。

采访期间,正值东杨庄村集市。五六米宽的水泥路两侧摆满了摊点儿,村民三三两两地在街上穿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热闹的集市上,笔者遇到了常山战鼓省级传承人张书社。

黝黑的皮肤,清瘦的脸庞,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一见到笔者,张书社心中那个关于常山战鼓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今年60岁的张书社出生在一个战鼓世家,爷爷有着一手好鼓艺,儿时,看爷爷敲鼓是他最大的乐趣。耳濡目染,13岁时,张书社就能有板有眼地敲上几段。

“刚学敲鼓那阵子,我像着了魔一样,空闲时用筷子敲,干活时在心里敲,就连睡觉前也用手在胸口上敲,把胸口都敲肿了。”靠着这股韧劲,张书社敲出了名堂,他掌握了常山战鼓的全部套路曲牌,成了战鼓队的资深领队,多年来广收门徒,成为公认的常山战鼓领军人。

“一个合格的鼓手必须做到敲出的每一声都准确清脆、动听优美。”张书社介绍,一直以来,常山战鼓的传艺方式为口传心授,教习研究白癜风的好医院活动一般安排在晚上,晚饭后徒弟们聚到师傅家,听师傅传授鼓点。学习敲鼓需要具备较好的鼓点背诵能力,鼓点背诵熟练后才能在鼓上试敲。

说着说着,张书社情不自禁地念诵起了鼓点。咚咚咚、咚咚咚……刹那间,他神采飞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地口诵着让人痴迷。笔者不禁感叹,艺术也是有生命的,它需要用身体去感知,用灵魂去触摸,用心去参悟,否则,就只是个空壳,毫无生机。

张书社的孙女张安琪今年13岁,虽然是个刚上初中的小女孩,却是见过大阵势的。她经常跟着爷爷到省内外参加常山战鼓的演出,在上百人的战鼓队伍中,小安琪多次担任领鼓。

“孙女6岁时开始学习敲鼓,这孩子有灵性,一点就通,是我最得意的弟子。”张书社脸上挂满会心的微笑。他告诉笔者,近些年,战鼓队伍的组成人员发生了变化。以前以男鼓手为主,鲜有女鼓手出现。现在,鼓艺精湛的女鼓手渐渐多了起来,成为战鼓队一道靓丽的风景。

南牛乡东贾村小学四年级一班的教室里传出有节奏的鼓点,应声而入,全班50多名学生或拿竹筷,或拿铅笔,饶有架势地敲打着课桌。这段鼓点是上周上课时老师教的,显然,同学们已经烂熟于心了。

“去年10月,我们正式开展‘常山战鼓进校园’活动,全乡12所小学、1所中学、1所幼儿园全部开设常山战鼓课程,每周一节,雷打不动。”见到南牛学区校长石英杰时,他正指挥着送鼓的货车往学校仓库里开。

“算上刚送来的这120面鼓,南牛学区的战鼓数已经达到了500面,明年我们争取实现在校学生人人一面。”石校长望着那一车还没卸下的红漆小鼓异常欣喜。

翻阅南牛乡所有中小学的课表,“常山战鼓课”赫然显现。

“常山战鼓拥有自己的传承体系和方式,在坚持民间传统师徒传承的同时,战鼓艺术走进校园,使学校教育成为一条新的传承路径,这是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担当。”石校长这样说。

谈起常山战鼓的传承,有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左建华。作为常山战鼓的省级传承人,左建华除了传授鼓艺之外,做得更多的是接电话、签合同,带着村里优秀的鼓手去演出,从一定程度上讲,他更像一个文化经纪人。

南到云南曲靖,北到黑龙江齐齐哈尔,东到山东威海,西到甘肃天水,常山战鼓响彻全国。

左建华告诉笔者,近年来,常山战鼓的表演、组织、传承有了很大改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节日、婚丧嫁娶时,村民自发集合进行表演,那时,大家要背着自家的鼓和食物蹬着三轮车赶去表演,没有任何报酬,完全是自娱自乐。而现在,村民参加的都是商业演出,他们从属于村里组建的战鼓队,通过演出获取报酬。

“近年来,常山战鼓声名远播,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参加演出。这一自娱自乐的战鼓表演已经成为一个产业,通过走市场,常山战鼓走出河北,走向全国,这是对古老战鼓艺术最好的传承。”南牛乡乡长贾建中对当地的战鼓产业寄予厚望。

刀光剑影已暗淡,战鼓声声震碧天。当年只在村落之中口口相授的传统艺术,如今走出了乡野,走向了全国,小小鼓槌敲出了大乾坤,成为河北省重要的文化品牌。(记者 刘燕)

郴州工服设计

商洛西服订制

钦州西装订制

栖霞定做西装